(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2010年以来全市人才工作综述
- 来源:辽阳日报
- 时间:2022-07-21 09:37:29
本报记者苗利莉
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引擎。
2010年以来,全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进步。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及相当层次人才已达1.1万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2人、省级优秀专家11人、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21人、市级优秀专家197人、市“双百计划”人才133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人、省部级领军人才11人、国外高层次人才40人。其中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人才的层次与数量已初具规模。
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先后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9家,建立院士工作站3家、专家工作站11家,拥有海智专家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家,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3家,省级众创空间6个、星创天地1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5家,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拥有了高质量平台。
加强顶层设计 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不断优化
每年,我市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重大人才政策、研究重点问题、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加强政治引领,市县领导带头联系优秀专家人才,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举办全市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班,广泛宣传报道爱国奉献、为振兴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典型。
完善政策体系 初步实现育才引才用才政策的系统集成
我市实施系列加速各类人才集聚的务实举措,先后出台了《2010―2020年辽阳市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0项制度文件、《关于激励和促进各类人才服务全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骨干企业的若干措施》等24项制度文件,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实施重大工程 打造人才工作特色品牌
我市围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实施了系列“院士省市专家智力支持行动”,组织院士专家深入全市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展决策咨询、科技攻关和智力服务。开展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双百计划”,对科技创新等10类人才予以重点支持。在省内高校院所选派200余名科技特派员,每年攻关一批科研项目,转化一批科技成果。
服务创新发展 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我市与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大连化物所和长春应化所等20余家科研院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百余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组织我市骨干民营企业赴省内外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参加“走进江苏、走进高校”系列人才招聘活动、“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等人才招聘活动。
突出重点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我市坚持高素质、专业化的引进培养方向,目前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稳定在1.8万人左右。实施专业技术人才保质增量工程,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9万人。依托国家、省、市三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年培养乡村振兴人才2000人以上,着眼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年培养社会工作人才1000人以上。
加强领导 抓好人才基础工作和服务工作
我市建立以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将人才工作纳入县(市、区)绩效评估和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了县(市、区)委书记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把手履行党管人才工作责任书面述职制度,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述职基层党建的内容。
才聚古城,筑梦未来。我市将以更大气魄、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构建和打通完整的人才链、产业链、创新创业链,让人才集聚、促产业升级,聚焦建设“两城三区四基地”、宜居宜业新辽阳,积蓄蓬勃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