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把科技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记辽宁省劳动模范、辽阳石油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制管分厂厂长助理张维兵

  本报记者肖楠

  看到不好用的东西就要琢磨,就要改,这是工程师张维兵的“老毛病”。“把科技作为企业发展的法宝,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张维兵的“口头禅”。多年来,张维兵努力钻研技术,拥有3项个人实用新型专利,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在生产一线不断攻克难题,优化生产工艺,促进公司产品质量提升。

  在国家重点工程中俄东线用钢管生产过程中,张维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对质量的承诺。中俄东线用大口径、高钢级、大壁厚螺旋焊管是我国最大规格、最高钢级的螺旋焊管的首次工业化批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张维兵车间、办公室、宿舍三点一线,成功攻下三大瓶颈难题,最终实现了国内首批该规格钢管一次焊接成型、质量稳定、效率领先的成绩。在整个中俄东线项目生产期间,张维兵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项目生产中,领衔攻克一道道难关,使公司的螺旋焊管生产水平始终处于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其参与主导的中俄东线φ1422×21.4mm X80螺旋缝埋弧焊管项目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技术革新是公司发展的基石,作为公司技术带头人,张维兵始终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引导,在热力管线生产初期,钢带对接焊缝采用手工修补的方式进行焊接,该种方法效率低,质量还无法保证。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张维兵通过对标同行业,与设备厂家交流沟通,结合分厂实际,制定了自动外补焊设备改造的详细方案并得以审核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张维兵对现场参数仔细核对,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自动外补焊装置的使用,提高了热力管线钢带对接焊缝的修补效率,释放了公司产能,保证了产品质量,该项成果在2021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7.05万元。

  在创新方面,张维兵更是大胆尝试,在D323规格新产品开发中,原内焊机构无法满足改造后产品的生产工作,张维兵主动承接了这一改造工作,通过现场尺寸核对、改造方案研讨确定、三维动态模拟,最终完成了内焊机构的设计改造,确保公司D323改造顺利完成。产品能够顺利生产,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由于该规格产品管径小,补焊人员无法钻进管内进行修补,造成产品成材率不高,生产浪费严重。责无旁贷,张维兵领衔攻关这一生产技术难题,经过多种焊接方法的试验,最终确定了采用内衬垫小车单面焊双面成型的MAG焊接技术,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但内部缺陷的定位给修补增加了新的难度,张维兵通过自制爬行小车观察的方法实现了缺陷的精准定位,提高了缺陷的修补效率及修补质量,避免了因内部缺陷无法修补而造成的浪费,提高产品的成材率,该项成果在2021年为公司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232万元。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