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 种出好“姜”来
- 来源:辽阳日报
- 时间:2023-04-18 09:53:02
本报记者 范广宇
农时不等人,春日胜黄金。4月7日,在辽阳县黄泥洼镇代耳湾村六弓台村民李玉龙家,记者看到,10余名村民正在院内的仓库和门厅背风处掰姜芽、选姜种,为今年的生姜种植作准备。
“过了4月15日,第一批姜种就该下地了,再不弄就晚了。”李玉龙一边熟练地掰着姜芽一边介绍说。
六弓台是个自然村,种植生姜有近40年历史,起初只有几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几亩姜田,慢慢发展到最多时全村有姜田1000余亩,与水旱田成“三分之势”,家家户户都种姜,生姜种植产业也随之不断壮大,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村里有大型洗姜厂4家,每到秋收时,鞍山海城等地客商常常是排着队到六弓台洗姜,最多时有几十辆装满生姜的半挂车在此等候。
2022年,由于降雨强度大、内涝等原因,六弓台发生了大面积“姜瘟”,姜农遭受很大损失。而且发生姜瘟的土地无法继续种姜,要与其他粮食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才可以减轻病害。村里的姜农一度谈瘟色变,不少人改种了玉米,但仍有一些人即便是增加了成本也选择到邻村包地继续种姜。
“这地养个七八年就全好了,急不得,更扔不得,不管咋样,咱们这种姜的手艺不能丢喽。”一旁帮工的、古稀之年的王绍勇一语道出了老姜农心中的坚持。
“一大块姜种掰成这样的五六个小块,放进仓库闷出姜芽,种出来就是五六块大姜。生姜亩产在万斤左右,一亩纯收入1万余元。”看到我们对他手中摆弄的小姜块感兴趣,王绍勇耐心地介绍,“长出这种笋状姜芽的就可以直接下地栽了,这个就不行,芽太小,要送屋里,上炕、盖被、用电褥子,让它快点长才能赶上第二批下地……”看着他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感受得到这位老姜农骨子里透出的对“这种植物”难以割舍的情愫。
随后,我们走进了村里的一家洗姜厂,女主人王丽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谈到今年村里生姜种植面积降到了三四百亩,产量由往年的千万斤左右一下少了近七成时,快人快语的王丽笑着说:“咱村不只是种姜,洗姜也很有名的,不愁没姜洗。再说地坏了还可以养,村里那么多种姜老把式,牌子保证倒不了,只会越来越好。”她的乐观也感染着我们。
从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到大型洗姜厂,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我们看到的是春耕备耕的忙碌景象,感受到的是村里人的乐观与坚持,我们相信,六弓台“姜”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