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走基层 乡村行]小林蛙 大产业

  本报记者 范广宇

      

      “咱村的林蛙养殖成功了!”9月28日,双节长假的前一天,辽阳县下达河乡大西沟村隆重举办首届林蛙节和林蛙产业发展交流会,与八方来客共同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

  村部东侧新建的5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早早地聚拢到这里,演出队伍也准备就绪,做着热场表演。舞台上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村里林蛙产业的发展情况,舞台边上新搭建的棚子下面,桌椅板凳、大锅大灶摆得满满登登,几位“黑脖刀”大师傅正忙碌着下料备菜,香气氤氲着整个会场。

  “再有半个多月,林蛙就可以出栏上市了,大家伙都很高兴,所以就赶在节前提前庆祝一下。”天成林蛙养殖基地负责人邵大成介绍,“林蛙对生长环境和养殖技术要求都非常高,目前国内全人工养殖模式养殖成功的并不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就更少。所以,今天行内有些养殖经验的差不多都奔着交流会来了。”

  简短的启动仪式后,庆丰收的欢快歌舞即刻上演。看了大屏幕介绍对林蛙产生浓厚兴趣的我们催促着养殖基地负责人前往一观,沿着广场边的河塘甬路步行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基地,沿途所见皆是有着宽阔水面的40亩鱼塘,不禁感慨,这个几年前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华丽转身成为全国文明村的大西沟村变化真是越来越大,产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

  当我们兴致勃勃来到养殖基地,想象中的蛙声一片并没有出现,13栋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却很安静。“林蛙不叫吗?”“平时不叫的,只有少数公蛙在开春和冬眠前叫几声。”当听到林蛙会“认生”,大家就都很自觉地站在棚窖的门口向里面张望。与普通大棚不同,林蛙大棚里面别有洞天,一池清水位于大棚中央,水池四周是被做成一行行垄沟形状的缓缓的土坡,左右两边各有一排只有脚脖子高的葡萄苗,叶面却很宽大。

  “这葡萄苗长了一年多了,是做过掐尖处理的,只长叶不结果,看像不像一排凉亭,林蛙很喜欢待在下面。”“那些土台是投喂面包虫用的,林蛙蹦到上面弹起虫子就直接进食了。”“高蛋白的面包虫是林蛙的主食,13栋大棚一周要喂进去2万元左右的虫子,冷棚和暖棚里的林蛙,一年能吃3—5个月,然后就停止进食,排除体内杂质,开始冬眠了。”

  一边听着介绍,一边凝神细瞧,此时的大棚里还真是热闹,数不胜数的林蛙,有蹦跳着捕食儿的,有躲在葡萄叶下乘凉的,有趴在水池边上晒太阳的,还有潜在水中畅游的……

  “这几栋大的一棚有林蛙15—18万只,其他棚里小的数量就更多了。暖棚相比冷棚里的蛙每年能多进食两个月左右,个头更大。”邵大成介绍,“两年生的成品蛙重量在一两左右,一斤成品蛙目前的市场价格为100多元,这一栋大棚的林蛙纯利润可达100余万元,林蛙油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更高……”望着分散在池边肚子吃得溜鼓、憨态可掬的林蛙,此时也仿佛变成了一个个“金疙瘩”。

  三年时间,从两栋冷棚发展到13栋冷、暖棚,林蛙存栏260万只,天成林蛙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林蛙养殖的成功经验。目前,基地的林蛙养殖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打造了蛙苗繁育、幼蛙养成、成蛙开发全产业链,带动上下游十余家企业参与到产业中,带动就业人数150余人,并开发了蛙油、蛙酒、口服液、面膜等深加工产品。

  “林蛙是药食同源的绿色生态特色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邵大成表示,下达河乡有林蛙生长的适宜环境和优质水源,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筹划成立林蛙产业发展协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小林蛙做成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林蛙第一乡”。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