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三年行动首战之年调研行]南雪梅村“秸”尽所能 将“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本报记者 梁 爽

  “2022年,通过玉米秸秆打包,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约6万元,预计今年将创收20万元。”12月11日,弓长岭区安平乡南雪梅村党支部书记柏长雷介绍。

  近年来,如何更好地处理秋冬季废弃秸秆,是许多村民头疼的问题。如今,弓长岭区安平乡南雪梅村找到了一条变废为宝的解决之路,实现了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解决了秸秆离田问题的“一举两得”。

  柏长雷2021年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集体经济为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好的一件大事。2022年,他积极争取到上级部门下拨的100万元壮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商量决定,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南雪梅村农机服务项目,开展废弃秸秆打包。

  “三台拖拉机、两台打包机、一台挠耙机,从去年11月开始下地干活,作业范围包括本村及附近的耿家屯、高崖、沙土坎、小漩4个村4000多亩土地。去年打包了约8000包玉米秸秆,每包500斤左右。”柏长雷介绍,打包后的秸秆卖给本溪、沈阳的电厂和当地的秸秆深加工厂做燃料。今年入秋以来,受雨雪天气影响,土壤松软,机械无法进地作业,目前打包数量不是很多。等“上冻”了,车能进地就抓紧打包拉走,明年二月必须把打包后的秸秆清运出田,不能耽误春耕备耕。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看好秸秆打包前景的柏长雷,要把赚来的钱首先用于扩大完善经营服务项目,实现旱田从播到收的生产全程服务,开展托管服务让农户有更多的收益,还要作为福利发放给村民。

  “南雪梅村农机服务项目的成功落地,对秋收后农作物残留秸秆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是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村集体经济的壮大,鼓舞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们的信心。”安平乡党委副书记范晓威表示。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