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春满乡野绿生金

  本报记者 王玉霞

  春日的辽阳,绿意盎然。从山间林地到平原村屯,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辽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将乡村绿化与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路径。

     

       段夹河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打卡。 资料片

  从“灰扑扑的小村庄”到“绚烂花海”

  位于辽阳市太子河区铁西街道的段夹河村,曾是典型的农业村,村容陈旧、产业单一。然而,如今的段夹河村凭借40亩绚丽的北菊花海,一跃成为乡村特色旅游的明星村。

  自村屯绿化工程开展以来,段夹河村被纳入太子河区重点改造范围。通过栽植耐寒花卉和补植绿化带,村内生态环境显著提升。2024年,该村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以北菊为核心的耐寒花卉实验基地,种植柳树160棵,七色菊花40亩,形成了“秋日花海”的独特景观。与此同时,村内实施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完成绿化补植、文化广场新建、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菊花海不仅带来视觉盛宴,更催生了多元业态。段夹河村依托花海资源,开发“全季旅游”模式:春赏绿植、夏避酷暑、秋游花海、冬品民俗。通过短视频宣传“带你观花海”,去年国庆期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沿线民宿、餐饮增收20万元。目前,村内还在新建荷花池塘、防腐木步道和景观亭,争取把段夹河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绿树成荫“榛”致富

  在辽阳县首山镇魏家沟村,则是另一番“以绿生金”的景象。这里的大果榛子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通过“绿树+产业”模式,让村民鼓了腰包。

  经济林的种植,让绿化与增收实现了双赢。从2010年开始,辽阳县大果榛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每年近万亩的数量不断扩大榛子种植规模,最多时大果榛子种植品种有四十多个,种植面积达到六万余亩,覆盖东部山区7个乡镇和首山镇,共8个乡镇一百五十多个村。

  为提升绿化管护水平,市林草局定期组织专家进村指导,制定树木保护标准,帮助村民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既保障了榛子品质,又维护了生态平衡。如今,榛树林不仅是“绿色银行”,更成为辽阳县的生态名片。

     

      辽阳县河栏镇仙谷家庭农场。  资料片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

  辽阳的乡村绿化成果,不仅在于单点的突破,更在于全域的协同。通过“一村一策”的科学规划,全市村屯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景观,形成“绿带成网、花海连片”的乡村新图景。

  在宏伟区西喻村,榆叶梅花海与荷塘栈道相映成趣,游客穿梭其间,仿佛置身水墨画中;在弓长岭区姑嫂城村,人参谷森林公园被打造成天然氧吧,温泉度假村等娱乐项目将温泉疗养与山林徒步结合,吸引都市人群回归自然。

  这些“绿富美”村庄的背后,是辽阳市以“小切口”推动“大生态”的实践。2021年以来,市林草局以绿化质量高、管护能力强、美化效果好的村庄为基础,推广村屯绿化提质增效,利用闲置宅基地、废弃坑塘、村道两侧等空间,种植紫叶李、海棠、柳树等兼具观赏与生态功能的树种。曾经的垃圾堆放点变成微型花园,荒芜的沟渠化身生态湿地,就连很多农家庭院也变身“花果庭院”,让月季、葡萄架、樱桃树爬上墙头。

  乡村绿化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春风吹绿辽阳村屯,也吹响了共同富裕的号角。从段夹河村的生态蝶变,到榛子产业的绿树生金,辽阳以绿色为笔,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抹新绿,都在诉说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故事。

     

     遍布绿树鲜花的太子岛。  资料片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