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走基层*乡村行】农机“突突”插秧忙 千亩良田披绿装

  本报记者 崔诗健

  

      “突突突……”5月13日下午,太子河区绿道种植家庭农场的水田里,一台台插秧机正欢快作业。随着插秧机的来回穿梭,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在波光粼粼的水田中,为广袤的田野披上了崭新的绿装。

  记者在现场看到,农机手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方向盘,放苗工人动作娴熟地补充秧盘,双方配合十分默契。“这台插秧机每天能完成50亩插秧作业,相当于5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农场负责人刘洪刚站在田埂上介绍,“每轮作业能插4亩多地,40分钟就能完成一轮,效率是人工的20多倍。”

  今年,太子河区绿道种植家庭农场不仅种植自有800亩水田,还托管了周边农户的1200余亩土地。农场有三台插秧机,在机械化助力下,2000余亩水田的插秧工作预计5月22日前就能全部完成。“放在几年前,这么多地至少要忙活个把月,现在人机配合只要半个月,效率翻了一番还不止。”刘洪刚说。

  农机忙,人也忙。“我们现在有20余名工人,这几天正是农忙时节,每天从清晨忙到傍晚,配合着农机进行插秧工作,有时最多要工作13个小时。”刘洪刚说。在广袤的田野上,插秧机驶过的地方,青青秧苗瞬间让褐色的水田焕发出勃勃生机。

  “机械化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更提升了种植质量。你看这行距株距,比人工插得要整齐均匀。”刘洪刚指着刚插好的秧苗说,“插秧结束后,我们农场还将运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精准植保作业,通过‘一遍杀虫、一遍除草、三遍防病’的科学管理,确保秧苗健康生长。”

  望着绿意盎然的秧田,刘洪刚满怀憧憬,“在品种选择上,我们今年主要选择‘天隆852’和‘香稻919’两个具有高产高抗性的优质稻种。这个品种的水稻适合我们,如果赶上好天气,亩产有望突破1400斤”。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