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技能筑基稳就业 聚才引智促发展 ——我市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崔诗健

      就业,关乎百姓生计,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今年,我市以技能筑基、以产业聚才,打造“技能强——就业稳——民生暖”的良性循环。我市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群体,推动企业稳岗扩岗,建立毕业生就业“蓄水池”,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为城市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技能筑基,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机遇。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岗位的“腾笼换鸟”与技术岗位的“稳定增效”正成为我市产业升级的鲜明特征。面对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需求,政策扶持与企业转型协同发力,实现技能提升与岗位优化的双赢。在富奥辽宁汽车弹簧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技术工人刘师傅正通过智能面板操控机械臂完成精密加工。“十年前靠‘抡大锤’,现在靠‘编程序’,企业培训让我们跟上了智能化步伐。”刘师傅的感慨,正是我市传统产业工人转型升级的缩影。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人才升级”双轨并行,配套“1+1师徒制”等培育计划,优化传统岗位的同时,新增高附加值技术岗位,实现了生产效率与员工薪酬的双提升。辽阳石化则构建了“全周期、立体化、实战化”培养体系,围绕生产操作、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等领域,定期开展“技能大讲堂”“匠心论坛”“技术会战”等活动,促进知识共享与技能传承。通过“技术+技能”联动机制,企业组建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团队,一方面推动了理论成果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每位员工在团队中的不可替代性,让技能人才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价值。

      产业聚才,多维培养体系锻造复合型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市通过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让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中国兵器庆阳化工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机制,从高校及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并同步优化硕博人才薪酬结构,建立与岗位职责、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将改革发展红利惠及干部职工,推动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企业还依托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推行“工程+人才”“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两年来投入1700余万元支持青年科研,既壮大了人才梯队,又创造了大量优质就业岗位。国网辽阳供电公司则注重技能人才的实战培养,与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无人机应用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依托“大师工作站”“双创基地”,进行人才培养。同时,企业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特种无人机研发、智能电网低空巡检技术攻关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技能人才在实战中成长,在创新中突破。

      校企联动,定制化培养打通就业快车道。高校毕业生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我市将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战略的重点群体,通过定制化校企合作、优化留辽政策等,推动重点企业吸纳毕业生,建立全链条育人机制。辽阳石化与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实施“客座讲师”互聘计划,邀请高校教授走进公司授课,提升人才理论视野,联合攻关生产难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则推行新型学徒制培训,促进企业与劳动者的共同成长,实现“招生即招工”,有效缓解用工难题,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这些举措不仅为企业输送了高质量人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职业发展平台。而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的无人机产教融合中心,不仅是技能培训的基地,更是毕业生就业的“直通车”。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让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项目,缩短了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实现了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技能与岗位的双向奔赴,让城市发展的脉搏更强劲,也让百姓的日子更有奔头。我市将持续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产业人才支撑,让更多劳动者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共同绘就民生幸福的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