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辽阳

     

      本报讯 记者崔诗健报道 7月16日,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和辽宁省气象局联合组织的“‘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辽阳。来自科技日报、中新社、农民日报等媒体和气象部门共计11人,深入辽阳田野山乡,围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进行采访。

      采访首站来到弓长岭区,报道组实地探访了不老莓种植基地和岭秀山圣汇集团,通过镜头记录气象科技助力特色农业发展的鲜活案例。作为弓长岭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产业,不老莓种植依托精准气象监测服务,实现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链条提质增效。记者们深入了解了气象要素对不老莓品质的影响,以及智慧气象在特色农业中的深度应用。基地负责人姜晶晶介绍,气象部门通过布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站,为不老莓生长关键期提供霜冻预警、灌溉建议等专项服务,使果实产量显著提升。

      随后,报道组前往弓长岭区人参谷景区,实地考察当地凭借气象数据支撑从“百年矿区”成功转型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践成果,感受“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采访,记者们了解到人参谷景区的发展有效带动了附近村民增收,见证了气象服务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气象+旅游”服务模式的深度驱动下,弓长岭区实现了从“百年矿区”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历史性跨越。其中,作为氧吧经济标杆的人参谷景区游客量年均增长超60%,成为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第二站来到辽阳县八会镇八股村的黄精气象科技小院,记者们了解了气象服务体系如何通过特优“气候品质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从监测预警到品质认证再到专家服务的完整服务链条,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八股村党支部书记宋红伟向记者介绍,目前黄精正处于块茎膨大期,是积累养分的关键阶段。黄精整个生长期都“看天吃饭”,气象局在基地建设了气象站,实时推送温湿度、降水数据及灾害预警,科技小院的专家还定期前来指导。去年依靠这些服务,黄精烂根率降低了20%,亩产提高15%,加上气候品质认证带来的溢价,纯利润增加了近30万元,实现了产量与收益的双提升。

      随后,报道组前往辽阳县甜水满族乡修仙岭农业公司,重点调研气象服务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和成效。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李一鹏询问:“这里建立气象站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企业负责人刘娜回答:“去年我们成功规避了三次风雨灾害,都提前做好了预防措施。”在采访中,记者们仔细了解了气象部门针对灵芝、榛子等特色作物提供的专项服务,以及气象服务对提升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实际效果。

      此次走访,报道组对辽阳的气象服务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辽阳的气象服务已融入乡村振兴和生态转型,其经验将为推动气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市气象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继续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助力当地的特色产业不断升级。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