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渠水渐隐千仓黄 一道清流育稻香
- 来源:辽阳日报
- 时间:2025-09-11 09:22:59
本报记者 王玉霞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辽阳农业的“命脉工程”,辽阳灌区肩负着十余万亩耕地的灌溉重任,也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首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单位。如今,这座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灌区已从单纯的“输水渠”升级为探索节水奥秘的“实验室”。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目前我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6.46万亩,灌排工程体系逐步完善,灌溉效率不断提高,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近日,记者走进改造完成后的辽阳灌区,探寻其现代化转型之路。
资料片
清澈的水流沿着新砌的渠道轻轻荡漾,随着微风泛起阵阵涟漪。改建后的闸门伫立着,守护着今年已完成灌溉使命的水域。出水口旁,曾被滋润的青绿稻田纷纷换了模样,披上了金色的“新装”,整齐的地块里稻浪起伏,弥漫着稻穗的醇香,田埂上不时传来几声农民的吆喝。初秋的辽阳灌区,灌溉的忙碌逐渐褪去,多了丰收的惬意,农忙、稻香、金浪……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田园风景图。
在灌区管理处的监控室内,工作人员通过信息化系统统计各片区的灌溉数据,结合作物的成熟态势,梳理着今年的用水效能——那些曾被精准调控的水流,早已让庄稼“喝”足了拔节育穗的“关键水”。经过现代化改造,辽阳灌区这个有着六十余年工作时长的“老同志”,正以“清水畅流、精准灌溉”的全新姿态,继续守护着这片沃土。
作为辽阳农业的“命脉工程”,辽阳灌区自1958年建成使用以来,便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它肩负着辽阳县、太子河区5个乡镇(街)36个行政村的灌溉重任,保障当地22万群众的农业用水和12万亩耕地的丰产丰收。然而,随着运行年限增长,老化的渠道开始渗水,老旧的闸门难以精准控流,传统的管理方式更无法适配现代农业的节水需求——让每寸土地都喝上“足量又不多余”的水,成了灌区升级的迫切目标。
2023年,辽阳灌区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单位,为灌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市水利局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主动对接政策要求,在辽宁省一系列支持央地合作的政策保障下,依法招标,最终促成辽阳灌区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让央企的资金、技术优势与地方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开启了灌区现代化改造之路。
为了让改造既符合试点要求,又贴合辽阳农业实际,市水利局联合相关部门反复论证方案,将初始水权分配、合理水价形成、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等机制融入灌区管理,采用特许经营模式,让原本传统的灌区管理模式变得更科学、更规范。
施工人员对总干渠、分干渠进行衬砌,建设了新的混凝土护面,不仅让渠道更耐用,还大幅减少了输水损耗;对16座老旧闸门进行改造,新安装启闭机,让闸门操作更便捷精准;为作业路铺上平整的路面,方便农户日常灌溉和农机通行;灌区管理处办公楼、闸门管理房也同样焕然一新,信息化设备同步安装到位。从批复维修加固工程实施方案,到完成招投标、组织进场施工,再到今年4月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每一步都紧凑有序,确保了春灌用水不受影响,用实际行动守住了农业生产的“水底线”。
如今的辽阳灌区,不仅是“输水渠”,更是“节水实验室”。在市水利局、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灌区试验站里,科研人员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精准掌握玉米、水稻等作物的需水规律,优化灌溉制度,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为灌区节水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让现代化灌区有了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改造后的灌区,预计水稻亩均增产超过25公斤,年新增节水能力超900万立方米,节水效率较改造前提高10%以上。高效输水能力让灌溉水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水效果大大增强,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还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地农户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也有了更多选择,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辽阳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全国试点,辽阳灌区的改造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通过持续深化央地合作,进一步完善灌区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探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粮食作物灌区政策供给体系,努力将辽阳灌区打造成“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样板。
未来,这座承载着辽阳农业记忆与希望的灌区,将继续发挥水利命脉作用,为辽阳、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更坚实的水利支撑,守护好每一寸良田,孕育出更多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