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深挖文化资源 激活旅游动能 辽阳“文化+旅游”融合战略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慧超

      2025年,我市全面启动文化资源挖掘与拓展计划,围绕文化基因解码、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传承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以及文化产业创新等重点方向,系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文化动力。近期,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将陆续推出,包括抗战精神书画展、雷锋事迹巡展、三省五市京剧票友联谊、公益文物鉴定、演唱会和音乐节及文化惠民演出等,不断丰富的文化体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

解码文化基因

让历史“可触可感”

      我市系统梳理汉魏、辽金、明清至近现代的红色文化脉络,推动辽阳白塔、平胡楼、魁星楼、东京城等文化地标转化为文旅融合新热点。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汉魏丹青——辽阳汉魏壁画特展”,集中展示两汉陶器、青铜器、“清王尔烈乡试试卷”等珍贵文物,充分展现辽阳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曹雪芹、王尔烈等历史人物的深度刻画,精准诠释辽阳文化内涵,以独特文化标识还原历史中的“襄平印象”,彰显“东北第一城”的悠久古韵。同时,深入挖掘李兆麟、白乙化、雷锋等红色事迹,积极阐释雷锋精神与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生动讲好辽阳红色故事。

强化文物保护

让文物“活起来 传下去”

       我市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持续推进汉魏壁画墓、辽阳白塔、冮官窑、燕州城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作,同步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全面启动,进一步压实文物保护责任。冮官屯窑址保护设施、壁画墓群遗址公园等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我市文物“活化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辽阳博物馆、白乙化故居、辽阳雷锋纪念馆等场馆,不仅成为本地文旅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也通过多样化活动积极推动文化传播。

推动非遗融入生活

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我市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襄平剧社在平胡楼常态化开展京剧演出,辽阳石派评书、全形拓、大唐服饰手绘等11个项目参评省级非遗。通过“非遗进校园”、公益课堂、传承人培训等多种形式,让非遗真正扎根社区、校园和市民日常。我市创排的二人转、鼓乐等“辽阳好戏”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展演,今年已开展文化惠民演出80场,覆盖校园、社区和乡村。辽阳大剧院持续引入精品演出,市图书馆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搭建完善市、县(市、区)、社区三级文化共享平台。文博展览、非遗展演、文艺演出走进商圈、景区和街区,显著提升了游客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营造出浓厚的全域文化旅游氛围。

深化创新融合

释放文旅消费新活力

      我市推出“跟着历史游辽阳”“跟着演出游辽阳”“跟着展会游辽阳”三大主题计划,整合博物馆、纪念馆资源打造精品线路,推动辽阳雷锋纪念馆数字化升级,积极引进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各县(市、区)同步发力:白塔区打造辽麻历史街区,文圣区提升唐户屯历史文化街区,宏伟区建设文创产业中心,太子河区发展朝光朝鲜族风情园与冮官窑非遗工坊。数字科技成为新引擎,沉浸式体验、影视动漫、短视频等内容输出有效盘活文旅资源,实现从文化资源挖掘到文旅价值转化的全面提速,为辽阳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