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聚焦】党建聚合力 花生富乡邻
- 来源:辽阳日报
- 时间:2025-11-04 09:15:23
本报记者 崔诗健
秋收时节,太子河区王家镇核心种植区的万亩花生喜获丰收。这一丰收景象,离不开“王家镇花生种植及初加工产业联合党委”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太子河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成立花生产业联合党委,有效整合分散种植资源,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将花生逐步打造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王家镇的花生产业正迎来一场深刻转变。秋日的田野上,种植户们捧起刚出土的花生,脸上满是喜悦。“你们看这花生,果型多匀称,籽粒多饱满!”“是啊,今年是个好年景!”
这份丰收的底气,既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也离不开组织引领带来的全新动能。过去,王家镇各村花生种植长期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由于标准不一、销售渠道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好花生卖不出好价钱”成为农户们的心头之困。
为破解产业分散、链条短缺、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2023年年初,太子河区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成立王家镇花生种植及初加工产业联合党委。这一功能型党组织没有改变行政村界限,却逐步改变了产业发展生态。
联合党委整合吸纳了全镇8个主要种植村、近800公顷土地,建立起“组织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土地流转服务,规范流转程序,提供政策指导,真正实现群众收益增加、集体经济增长、党群共同致富。
从“传统耕作”到“活力迸发”,王家镇的花生经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田间地头,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农户们有条不紊地捡拾、装袋。在这片集中连片的耕地上,机械化作业井然有序,让人深切感受到集约化经营带来的显著成效与蓬勃活力。
“联合党委把咱大伙儿聚在一起,花生年均增产达到20%,你看,这小花生,还真就让咱干出了大产业的模样!”联合党委成员、沙河池村党总支书记杜庆辉这样说道。花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党员的带头实干,杜庆辉就是一个生动缩影。他常年走在田间地头,观测土壤墒情,指导农户施肥、防治地下害虫。他的工作季节性很强,春播讲技术、夏管抓田管、秋收促归仓,尤其是在花生生长的关键期,电话更是接打不停。杜庆辉的经历也印证了当地花生种植的发展变化,从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专家支持,到乡镇党委组织的农技服务,再到党群共富的“结对帮扶”,共同构成了太子河区花生产业稳健、有效发展的坚强后盾。这套党组织引领下的合作化经营体系,让分散的种植户凝聚成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共同分享着产业发展的累累硕果。
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加工”,王家镇的花生开启了一段增值之旅。在金家坎村的加工车间里,新引进的水分测定仪正对花生进行严格检验。刚从地里运来的花生经过大型筛选机的“洗礼”,去除尘土杂物,留下颗粒饱满的“优等果”。
“现在加工厂每天处理6到7车花生,一车就有20多吨,”金家坎村党总支书记、金宇花生合作社负责人刘宇介绍,“整套设备只需4人操作,加上几名司机,就能带动全村70多户种植户实现增收。”加工环节的引入,不仅清晰勾勒出花生的增值路径,更实现了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当地党委积极整合资源,申报百万元集体经济项目,优先扶持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用于引进良种、建设厂房、添置设备,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联合党委引领下,太子河区花生产业规模已发展至万余亩,联建村集体经济平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解决就业近200人。如今,太子河区的花生不仅畅销省内,更远销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联合党委还积极拓展线上渠道,为花生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丰收的喜悦与乡村的变迁,共同印证着党建引领花生产业发展变化。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曾经单薄分散的花生种植业,如今展现出新的活力。从零散种植到组织起来闯市场,一路探索,在联合党委的统筹下愈发坚韧,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让村级集体经济强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