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名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 来源:辽阳日报
- 时间:2025-10-14 09:12:49
本报记者 梁 爽
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弓长岭区民政局紧紧围绕“传承地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线,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将乡村地名命名管理、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弓长岭区成功获评“乡村著名行动”省级先行区,并于今年6月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乡村著名行动”典型案例。近日,在全省乡村地名建设培训班暨“乡村著名行动”先进经验交流大会上,区民政局就“推进乡村文旅产业与地名资源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大美弓长岭”作典型发言,获得一致好评。
弓长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著名行动”,将其写入区委全会及政府工作报告,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路径与目标。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设定清晰时间表:于今年底前完成重点村、重点领域立牌工作,2026年底前实现全域立牌全覆盖。构建“党校主训+行业专训+实践实训”培养体系,邀请地名专家举办了4期培训班,对全区乡镇街道主管领导、分管副职、民政助理,以及各村社区“两委”班子、采集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全面提升工作能力。截至6月末,全区乡村命名工作已经全部结束。
创新“1+5+N”工作体系,组建了由民政牵头,文旅、自然资源、公安、住建、乡镇(街道)共同参与的“地名普查专班”,对全区所有城乡道路命名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建立了翔实的“一村一档”数据库,里面包含了历史名称、地理坐标、文化典故等关键信息,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方向准。聘请地方史专家和乡贤,成立“地名文化顾问团”。通过查阅区志、走访村民、实地考证等方式,深入挖掘弓长岭区的悠久历史,对全区22个行政村的地名由来、历史典故、民俗传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建立了乡村地名文化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命名。建立智慧地名信息系统,在街路门牌上创新设置二维码,实现了地名信息与民政、文旅、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政策信息的互联共享。目前已安装“二维码”路牌85块,“二维码门牌”1300余块,不仅方便了居民和游客的精准定位,更全面赋能了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让“地名数据”直接服务于民生。
充分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将乡村著名元素深度融入旅游线路和乡村文化,打造具有浓郁乡村气息、乡土人情、贴近生活的地名标识体系。积极探索“地名+旅游”模式,印制宣传册、绘制乡村观光图,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弓长岭地名文化,让更多乡村兴趣点成为网红打卡点。
将丰富的地名文化、地名故事元素融入乡村产业品牌塑造,着力打造“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完成各类信息采集1159条,其中旅游、乡村文化、农业产业、农产品信息超过600条。
构建系统性文化传承体系,实施“典籍梳理+田野调查+活动传承”三维保护工程。组建专家团队系统考证雷锋、八宝琉璃井、灵岩寺等23处地名源流,编纂《弓长岭区地名故事会》《地名命名词库》等专著,抢救性收录风物传说19则、地名故事33篇。组织雷锋战友吕学广等乡贤和志愿者开展“老地名讲故事”活动5场,使千年矿冶文化、多民族融合史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真正让文脉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