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险而行 大爱无声———记辽阳市宏伟应急救援队
- 来源:辽阳日报
- 时间:2022-08-24 14:14:47
本报记者 纪美竹
今年5月的一天,午夜时分,宏伟应急救援队值班室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正在值班的救援队员千千接通电话后,听到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位中年妇女的声音,非常急促,带着哭声,上句不接下句。听了一会儿,千千才弄清楚,是家里老人走丢了。
考虑到已过了半夜,千千没有联系太多队员,就近通知了10名队员。有的队员已经睡下了,但接到电话后都火速赶到队里,10个人一个也不少,大家拿好设备,立即行动。因搜寻及时、研判准确,队员们仅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找到了老人。
24小时待命,每当接到任务,队员们都毫不犹豫、义无反顾。这是一群由共同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他们心怀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各自都有着本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协助政府或是独立开展救援工作。
这支队伍中有国家级紧急救助员、潜水员、无线电操作员和冲锋舟驾驶员等多种技能型人才。救援队下设水域救援组、救护培训组、山野救援组、城市搜救组、保障组、医疗组、心理疏导组等。2019年成立至今,救援队共完成水域救援任务28次、山野救援任务19次、城市救援任务36次。
吕强,是救援队里的“多面手”,也是救援队里参加搜救任务次数最多的队员。2019年的冬天,吕强第一次参加救援。那是在太子河冰面上,有辆皮卡车坠入了冰窟窿中,一个女孩被困在了里面。
数九寒冬,河面冰封,救援条件很不好。队员们在冰面上小心翼翼地凿开一个洞,将生命探测仪慢慢地下放,不断调整方向、增加下降深度。因为不确定冰层厚度,为确保安全,队员们只能平趴在冰面上,缓慢动作,呼出的哈气散落在睫毛上结成了冰,四周寂静无声。
女孩被拉上来时已经没了心跳,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就这样离开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吕强回忆道,当时心里没有害怕,有的只是满满的遗憾。
救援不光只是帮助一位位受困的群众、救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对于每一位逝者来说,救援的意义更在于有人带“他们”回家。
让吕强感到最痛心的一次救援是在2021年夏天,3个十五六岁的男孩相约去离家不远的水库野泳。意外突发时,一个男孩子挣扎着爬上了岸,匆忙跑去寻找大人。但另外两个男孩却渐渐被水流吞噬再也没有浮上来。
接到救援电话的吕强心情沉入谷底。到达现场,岸边上的两个男孩父母哭得撕心裂肺,大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同为父亲的吕强也红了眼眶,深深理解那一刻他们的绝望。
打捞上来的遗体已经冰凉。两个和自己儿子同样年纪的男孩,却再也听不见父母的呼喊。吕强这个坚强的东北汉子强忍住泪水,将袋子拉上,哽咽道:“孩子,别怕,叔叔带你回家。”
在辽阳石化公司从事仓储管理工作20余年的杨晓峰是救援队的工程师。作为“设备总管”,他掌管着救援队的全部硬件设施,更需要在现场随时调控设备的运行。因此大部分的救援,他都会在现场。
“虽然我不能上场直接参与救援,但是我在旁边看着我们的团队,每一次任务,每一次救援,队员们都会直面危险,从没有人退缩。”
让杨晓峰记忆最深的救援发生在一个夏夜,晚10点,救援队接到了电话,在太子河支流某处,有一名男子落水了。
刚刚躺下的队员们飞快起身,穿好衣服收拾装备,用最快的速度集结,飞奔上车,全速前往目的地。尽管车子跑得飞快,但因为一直降雨,道路湿滑,到达时也已将近夜里11点半了。
雨越下越大,河道附近没有路灯,能见度基本为零。队员们头顶探照灯,拎着声呐和其他探测设备坐上了搜救船。
一共两艘搜救船下了水,一前一后沿着河道缓慢地前行,队员们在搜救船周围仔细检查,不放过一点痕迹。第一轮搜救一直持续到了次日凌晨3点,因为搜救环境实在恶劣,考虑到安全问题,暂时收工。
早晨8点半,新的队员们到达现场,替换一直在深夜忙碌的第一批队员。搜救船沿着河道又划行了七八公里,仍然没有搜寻到任何可能存在的生命体征。
临近中午,雨势开始变小了,队员们在搜救船上交替着吃饭喝水,补充体力。先休息的为旁边人打着伞,吃饭的人一手捧着盒饭,另一手拿着筷子,没有时间细细咀嚼,只是将饭菜使劲扒拉到嘴里,大力地嚼几下就咽了下去。雨水浇在了脸上,队员们只是用力甩一甩,然后伸出手胡乱擦一擦。
搜救又继续进行了一天依然没有结果,但所有的队员都用光了自己全部的能量。他们也有随时可能被水流冲走的危险,但没有人回避,大家一起直面困难,尽己所能……
胸中有大爱,凡人亦英雄。
61岁的王鹤颖是救援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今年6月通过培训加入了救援队。8月初,第一次参加救援的经历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与这次行动的队员中有一位刚下夜班,都没有来得及回家补个觉,就穿上防水服,潜入8米深的泥坑里,从早上8点到下午3点任务结束,一直在来来回回地搜寻。由于在水下时间过长,上岸之后小伙子冻得嘴唇发紫,气喘吁吁,身体发颤,一头瘫软在草地上,说话都发不出声来。
“当时我还叫不出他的名字,但我记住了他的样子。”这也坚定了王鹤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王鹤颖热心公益事业,听闻救援队的事迹后,她毅然地加入了救援队。“我经济条件还可以,愿意为救援队多作点贡献。哪怕只能是在现场看看设备,搭把手也好。”
正因为这一份内心中滚烫的热情,他们聚在了一起。截至目前,救援队已有正式队员72名,预备队员68名。三年来,救援队还举办了应急救护培训62场次,培训居民及中小学生5000余人次。
“我们的救援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我们更希望通过培训,让更多的人提升安全意识,拥有自救能力。”队长康国峰说道,“救援队的值班电话不会占线,我的电话不会关机,我们的队员24小时待命。但是我们更希望的是这些电话永远都不要响起来。”
记者感言:
这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采访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支队伍的勇敢和担当。他们有信念、有情怀,无所畏惧、向险而行,从不轻言放弃,奋力用双手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这一支队伍中的队员有着山海可平的执着,无问西东的付出,九死不悔的勇毅。虽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肩扛不同的生活责任,但却拥有同一颗赤子之心。他们以一次次一往无前的救援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在奉献中诠释大爱。
大爱无声,却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