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新春走基层】草莓富了常家村

  本报记者  崔诗健

  正月里,年味尚存,室外的冰雪仍未消散。在辽阳县柳壕镇常家村,一栋栋大棚矗立在田野中,像是大地孕育的希望。

  记者前来采访时,不远处正有一辆小货车停在草莓大棚前,装好货物即将启程。原来,这是来自营口的商贩,刚刚从种植户白富涛家中收购了草莓,准备再去村里其他几家收一些,装满货物就出发。

  “我们的果农刚采完草莓,早上七点多开始采摘,三个果农连着忙到十点左右。今天,咱家这透红的草莓就算采摘完了,过两天还要采下一批。”种植户白富涛一边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一边利落地掀开大棚的门帘邀请我们进去看看。

  走进草莓大棚,蓬勃的生机与盎然的春意扑面而来。棚内温暖湿润,空气中弥漫着草莓的甜香,翠绿的叶子挨挨挤挤,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守护果实的坚定决心,每隔一段距离可以瞧见采摘后被留下的没熟的草莓。

  “春节期间卖得咋样?”“从初一的大清早开始我们就忙着摘草莓了,咱家都是九九草莓,这些天收货的商贩就没断过。”说起自家的草莓,白大哥满眼是光,虽然他在村里种植草莓只有五年,算村里种植草莓比较晚的,但他家的温室大棚管理得比较好,大棚里自动化的控温吹风设备,保证了草莓的生长环境。综合算下来,每年11月到次年6月收获草莓,两亩地的棚能产一万三千多斤的草莓。

  白富涛介绍,他家的草莓苗,多是从丹东购进。一个大棚140个垄,一次需要购进两万余株草莓苗。为了尽可能在保持草莓品质的基础上,提高草莓总产量,白大哥精心利用起大棚的墙壁空间,进行立体栽培。四排悬挂于墙壁上的5000余株草莓,共同构成的“草莓墙”每年又为白大哥带来了额外的收益。一年算下来,白大哥的这栋草莓大棚就有八万元左右的收益。

  常家村像白富涛这样种植草莓的农户有百余户,拥有草莓大棚三百余栋,草莓大棚占全村果蔬大棚的70%。常家村以前主要以水旱田种植为主,后来,赶上国家对农业种植的扶持政策,村里对全村土地适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整。自此,村里的设施农业逐渐兴起,一栋栋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看着村里先种草莓的农户赚了钱,越来越多的农户满怀期待地加入种植草莓的队伍中,草莓也为常家村的村民打开了一条致富道路。

  现在常家村的草莓已经逐渐打破原有销路局限,从营口、丹东、鞍山等地,逐步变成发往全国各地。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