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做雷锋传人 树时代新风】光明使者践初心 雷锋薪火映银线

  本报记者 张 昕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雷锋同志在日记里写下的这句话,如今正在辽阳大地迸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在银线穿梭的电力铁塔下,在风雪交加的抢修现场,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国网辽阳县供电公司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乾带领着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守护光明

  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2024年11月下旬,辽阳县遭遇暴雪灾害。凌晨3时,兴隆镇10千伏线路因覆冰倒塔,多个村陷入黑暗。王乾和服务队的同志们踩着半米深的积雪,打着手电赶到现场抢修。寒风吹得安全帽结冰,扳手冻得粘住手套,但没人停下。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重新升起的电杆时,村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来电了”的欢呼声。

  那一刻,王乾深受触动:电力人的初心,就是把群众对光明的期盼变成冲锋的号角!

  在服务企业的战场上,王乾同样争当“电力雷锋”。2024年,为东北亚轻工产业基地15家制袜企业提供新装、增容用电服务,让客户办电最多跑一次;超前服务,提前一个月完成辽阳县首家液冷超充充电站送电;当“电保姆”做专属服务,抢抓工期,13天完成辽阳县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500千伏安临时用电装表接电……

  当服务队收到企业的联名感谢信时,更坚定了信念:新时代学雷锋,就是要用专业能力为家乡振兴“充电”赋能!

  传递温暖

  扛起电力人的社会责任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乾主动请缨参与驻村帮扶,成为了辽阳县隆昌镇兰凤村驻村第一书记,将电力人的社会责任延伸到田间地头。在兰凤村驻村帮扶的400多个日夜里,王乾既是“电力检修员”,又是“乡村振兴服务员”。在开展帮扶工作中,他深刻体会到:雷锋精神的传承,既要点亮“电路”,更要联通“心路”。

  在兰凤村的日常走访中,王乾发现许多留守老人家中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悬在土墙上,闸刀开关锈迹斑斑。80岁的李大爷坦言:“晚上只敢开一盏灯,生怕电线‘冒火’。”这一幕深深叩击着王乾的心。依托隆昌供电所“村网共建”示范点,王乾发起“暖巢行动”,联合隆昌供电所的服务队队员们带着工具箱走家串户,为村民消除用电安全隐患。

  3个月的时间里,王乾带着服务队队员为13户老人更换进户线120米,安装带漏保的开关13个,把6盏节能灯装进昏暗的老屋。记得给李大爷家改造完那天,他颤巍巍地按下新装的电灯开关,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满屋亮堂的瞬间,王乾更深刻地体会到:电力人的“奉献精神”,不仅是点亮一盏灯,更是要让光明和温暖照进千家万户的心房!

  针对村里大棚用电安全隐患,王乾带着服务队队员义务改造老旧线路8公里,安装漏电保护器120个,让42户菜农用上“放心电”;打造了辽阳县首个“电力爱心超市”,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孝老爱亲换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发起“电力课堂进乡村”活动,为村民培训安全用电知识23场。

  决胜振兴

  争做接力奋进的时代先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作为电力青年,王乾立下三项承诺:一要做“攻坚克难先锋辽电的排头兵”,聚焦兰凤村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帮扶园区,确保兰凤村驻村产业振兴惠农,让乡村振兴“电力十足”;二要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围绕志愿服务项目,助力乡村充电桩网络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下乡铺就“光明路”;三要做“雷锋火种的传播者”,在新时代志愿服务征程中,以初心如磐的使命担当,深植首山变-首山精神红色基因,扎根基层一线,让红色动能始终奔涌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甘做铁塔上的“螺丝钉”,在银线穿梭中编织光明;愿当风雨里的点灯人,让雷锋精神带着电力的温度。王乾和他的服务队队员们以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熔铸成万家灯火,把电力人的责任担当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的坐标轴上刻写下属于电力人的雷锋印记。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