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推动高质量发展】架起科技“金桥” 赋能辽宁水产新发展 ——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刘春童

本报记者 王慧超

      在深秋的辽阳县水产良种场,三角帆蚌安静地在鱼塘里生长,孕育着属于北方的一抹珠光。这正是“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刘春童将一年来的访学收获与辽宁本地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取得的丰硕成果。

学习提升:“充电”赋能,访学收获满满

      2024年9月,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刘春童作为辽宁省水产领域首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来到上海海洋大学,师从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白志毅教授,系统研修现代水产遗传育种前沿技术。她深度参与克氏原螯虾全基因组选育、淡水珍珠贝种质资源改良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参加30余场学术交流会,并赴江浙沪皖赣多家校外实训基地调研。访学期间,她取得系列学术成果,发表专业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为辽宁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架设“金桥”:从“沪上实验室”到“辽宁塘口”

      访学不仅是学习,更是搭建桥梁的契机。刘春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连接长三角与辽河流域的“超级联系人”。她凭借在上海积累的广阔技术视野,精准传递沪辽两地合作需求。她加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组织服务团实地走访辽阳、锦州、沈阳、丹东等辽宁渔业核心区,为企业“把脉问诊”。在她的推动下,建立了两项沪辽企业常态化交流机制,架设了“沪上实验室—辽宁塘口”的成果转化“金桥”,国内的前沿技术源源不断地引入辽宁。

突破创新:实现从“0到1”的产业变革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在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的支持下,刘春童将前沿技术与辽宁产业基础深度融合,为企业设计“育繁推”一体化路线,提出错峰养殖策略,优化小龙虾二级苗种标粗率,有效解决互相蚕食及成虾暂养难题,拓宽上市窗口,破解上市集中、收益受限的产业痛点。同时,结合“低密度+智慧化”生态养殖模式与高端市场精准对接,实现“南虾北养”错峰养殖高品质大规格小龙虾,推动北方稻渔综合种养差异化发展。

      她还将国审水产新品种三角帆蚌“深浙3号”引入辽宁,结合辽阳淡水鱼主养品种丰富、水体洁净、溶氧充足、温光条件适宜的环境优势,在辽阳鱼塘和丹东宽甸试验站开展“南珠北养”鱼蚌混养试验。通过数据跟踪建立珍珠南北养殖评估体系,北方养殖珍珠光泽度显著提升,填补了我省本土珍珠养殖空白,从“辽虾”到“辽珠”,为辽宁水产发展开辟新赛道。

续写新篇:用科技擦亮“辽字号”品牌

      一年“西部之光”访学圆满收官,对刘春童而言,既是阶段性学习的终点,更是学以致用的全新起点。她满载前沿知识、合作资源与广阔视野返回辽阳,心中已绘就新的蓝图。近期,小龙虾与珍珠蚌养殖验收达标,成效符合预期。展望未来,她将重点优化稻虾综合种养流程,缩短小龙虾耐低温品种选育周期;优化鱼蚌混养多品种搭配,开展珍珠蚌越冬实验并引进优良品种。刘春童以“西部之光”为火种,点燃技术创新引擎,架起沪辽科技“金桥”,助力辽宁乡村振兴和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