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丰收节)标准化种植:打开促农提质增收之门的“金钥匙”———来自灯塔市农业丰收的报道(二)
- 来源:辽阳日报
- 时间:2021-09-24 09:35:17
本报记者 梁爽
葡萄园里,“辽峰”葡萄被精心打包发出;蔬菜基地里,黄瓜、西红柿被分拣装车外运;稻田地里,成熟的水稻即将被收割入仓……2021年“金九银十”的节点,灯塔市农业再次迎来提质增收的喜悦。
“果盘子”飘香四溢、“菜篮子”品种丰盈、“米袋子”丰收在望。记者行走在灯塔市的田野、果园,寻得打开促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大门的“金钥匙”——标准化种植。
“果盘子”——“辽峰葡萄”秉承“传奇峰味”
柳条寨镇辽峰葡萄核心基地——赵铁英的葡萄园里,采摘、运输、包装的雇工们忙而有序。刷掉灰尘、剪去坏果,仔细称重、小心打包,分组操作的雇工们熟练地采用统一的工序把葡萄装箱。
“果粒大而整齐,最大果粒可达20克以上,单穗均重14克,果皮黑紫色,充分成熟为蓝黑色,果肉厚,外观极美,果肉绿色,硬度好,用刀可削成片,充分成熟含糖量在20%以上,味甜酸少,口感极佳。”这是赵铁英独立自主培育出的“辽峰”葡萄的特质。
从初期的施肥、剪枝、疏果,到中期的防病、防虫、防涝,再到后期的采摘、包装,赵铁英都严格要求雇工们按照他的“标准”执行,为的就是延续辽峰的传奇“峰味”。
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农民高级农艺师赵铁英,创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诚信增效,创新增效”为理念,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员工知识化、生产安全化”的要求进行生产、销售辽峰葡萄,注册了“赵铁英·辽峰”商标,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并总结了相应栽培技术。公司采用研、产、销、培训一体化模式,带动众多葡萄种植户共同致富,把辽峰葡萄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辽峰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灯塔市农业中最为闪亮的一张名片。
“今年售价是20元一斤”,赵铁英用心呵护的辽峰葡萄和往年一样畅销。持久如一的品质口口相传,源于他对“标准”的严格坚守。
“菜篮子”——“荣嘉农业”保持“不忘初心”
灯塔市万亩蔬菜种植基地核心区——辽宁荣嘉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大棚里,顶花带刺的黄瓜入口后清香弥散。
“就怕种不好!品质好的蔬菜不愁卖,不差钱的消费者买的就是‘口感+健康’”,负责人冯长余介绍。
“荣嘉农业”成立4年之久,是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占地近1000亩,有蔬菜大棚93个,冷棚葡萄67个,产出60多个品种蔬菜和草莓、西瓜、哈密瓜、葡萄,实现全年采摘出售。主打蔬菜西红柿、黄瓜和西瓜销往北京、上海,拥有1400多个固定客户。
“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安全直供链”“生产绿色安全有机名牌农产品”“一心一意做标准,踏踏实实做品牌”“不忘共同富裕的初心,牢记乡村振兴的使命”,荣嘉农业经过三年改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优选种子、实施标准化生产,凭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绿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撑,实现湿度、水、肥、温度、二氧化碳等智能数据运算监控。助力荣嘉农业实现在果蔬业“后来居上”业绩的,是“智慧农业”这个“标准”。
“米袋子”——“隆粳香”坚信“有奔头”
灯塔市东古城水稻专业合作社的3200亩稻田里,又长又大的金黄稻穗低下头,静候开镰。“今年水稻长势良好,估计亩产在1450斤左右,丰收在望。”负责人李静喜笑颜开。
几年来,合作社接续“丰收”,除了借“天时”“地利”,更主要的是“人为”。“看见土地眼睛就发光,一直深信农业是有前景有奔头的产业”的李静,在退休时带头成立东古城水稻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流转了3200亩水田,还全程托管3个乡镇8个村8000多亩水田。通过为社员及周边农户统一配送生产资料、统一机械化种植、统一病虫害防治及科学的田间管理、统一收割仓储的全程土地托管服务,实现了水稻的绿色种植及规模化种植。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绿色水稻回收订单,由合作社统一加工成米,统一包装销售。生产的“隆粳香”大米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及有机食品认证,富硒米、冷鲜米、鸭田米、蟹田米、龙虾田米和清水香米六个系列,畅销全国、香飘万家。
合作社常年与国家粳稻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天隆种业、隆平高科种业合作,开展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研究开发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合作社成立专家工作站、农业科普大院,为广大农户提供免费的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建有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示范“水稻-河蟹”“水稻-小龙虾”共作两种综合种养模式。
“种好灯塔大米,振兴乡村经济”,袁隆平的殷切寄语让李静铭记在心。“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引领广大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走上现代农业致富路”是“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东古城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目标,也是促农提质增收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