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守卫蓝天黑土
- 来源:辽阳日报
- 时间:2021-05-27 10:48:57
辽阳日报记者 柳迪
4月初,灯塔市大河南镇的保护性耕作农田里,一台台免耕播种机正往来作业,进行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每年春耕,处理秸秆就成了一件麻烦事。烧,污染环境;不烧,没法种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有效解决了这个让农民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我市2020年4月30日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我市实施秸秆免耕覆盖技术示范项目,选定辽阳县刘二堡镇孟贾村、太子河区小闯屯村、灯塔市大河南镇3个地块、共650亩土地进行试点。
相比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主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介绍说:“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就是尽量少动土和尽量多的秸秆覆盖,其具有增加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农田扬沙和避免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节本增效等诸多好处。”
合作以来,市科技局积极沟通协调,与市农业农村局全力跟踪推进;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尽职尽责,多次到现场开展培训、指导;辽阳县、灯塔市、太子河区示范项目合作社密切配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市科技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市农业农村局、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农机(农民)合作社密切合作,形成了农业部门、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示范推广模式,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落地生根。据科学统计,去年一年,条带浅旋模式每公顷产量2.8万斤,每亩产量较往年增加200斤,宽窄行和均匀行处理每公顷产量2.6万斤,每亩产量较往年增加100斤。证明在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可以达到稳产增产的效果,同时能够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今年,我市在灯塔市、文圣区又新增了5600亩示范项目地块。截至目前,已建设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应用基地4个、面积1250亩,整村推进示范区1个、面积5000亩,实现了秸秆免耕覆盖技术的全覆盖和整村推进保护性耕作的目标。通过确定6250亩秸秆免耕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地块,进行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玉米产区规模化经营水平及秸秆综合利用比例。
好技术必须走进农村,服务农民。我市将进一步扩大宣传,通过培训会、现场会等形式,加强对技术骨干、重点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培训,转变种粮大户的意识,带动小户和散户,切实调动起千家万户农民家庭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继续完善技术,跟踪服务,积极邀请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及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加强技术指导。大力推动区块联动,形成合力,整合黑土地保护、保护性耕作、深松、科技局专项等资金,重点扶持,确保保护性耕作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我市黑土地保护水平,不断增加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